纬铂原创 | 一窥澳大利亚《知识产权改革法》澳大利亚联邦,作为一个领土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坐拥一整个大陆的国家。虽然因其几百年前的历史总被网友戏称为“监狱岛”,不过其作为一个GDP总量1.54万亿美元,人均近6万美元的发达国家,其对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与法制建设还是行在世界前列的。在澳大利亚申请专利,其审查相对严格、保护也相当有效,不仅如此,由知识产权局负责的审查周期也很短。今年正是澳大利亚专利制度设立的第120周年,我们不妨在这样的时间点来一起看看澳大利亚专利制度的建设与成长。 澳大利亚专利申请和审查的大体流程和我国大同小异,虽然肯定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比如在澳大利亚会先进行实质审查和意见答复而后进入公示期,诸多时间限制也不尽相同——不过流程的整体框架和设计思考还是相近的。介绍澳大利亚专利申请相关细节的文章网络上比比皆是,而今天我们何不另辟蹊径,以这部于2013年4月15日生效的《知识产权改革法》为例,看看澳大利亚人是如何在一次次的法制建设中推进专利保护工作的落实的。 这样一份修正案本质上还是在原有的法律体系基础上“打补丁”,不过正是从这些“补丁”身上中我们得以见微知著,一探澳大利亚知识产权体系构建方向的奥妙。《知识产权改革法》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改进了澳大利亚的专利申请和审查工作:
如果您觉得这样简略的概括还不足以明晰一国政策法规的前行方向,那我们不妨回到这部《知识产权改革法》的开篇,就在这份法案的第一页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这些立法改革的目的是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此举旨在为澳大利亚的知识产权体系提供一个更健全的框架,以支持和鼓励创新。”这不仅是本法的设立精神,更是澳大利亚专利保护制度乃至司法体系的指导精神之一。追求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平衡,这一课题本身恐怕也会成为全球所有法学家乃至社会学家的永恒征途吧。 作者:雷安团队 于凯宁 |